来源:茅以升科教基金会道路交通委员会
作者:陈楚宣。硕士研究生学历,正高级会计师、高级经济师、高级国际财务管理师。现任广东城市交通投资有限公司、广东利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曾任广东省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会计师、战略发展部部长。陈楚宣先生多年来一直从事公路工程建设财务管理工作,在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公司治理、高速公路项目投融资与资产重组、绩效考核、上市公司资本运作、企业资金管理、成本核算管理及税收筹划等领域有深入研究;熟悉高速公路投资建设企业以及公路工程施工、设计与监理企业的运作及其财务管理工作;善于开展课题研究,曾在《中国总会计师》《中国公路》等国家重点刊物发表专业论文二十余篇,编著有《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设计研究》《绿色 低碳 创新:广东省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双碳”战略研究》等著作,同时还曾先后担任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广东财经大学等多所高校硕士研究生校外导师,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具有扎实的理论研究水平与较强的专业工作能力。
摘 要:
本文基于新质生产力的视角,对我国交通运输投资企业如何布局发展低空经济的战略路径展开研究。文章首先阐述了低空经济与新质生产力的内在关联,接着在分析我国低空经济发展现状与挑战的基础上,针对性提出了我国交通运输投资企业发展低空经济的战略路径选择,最后还给出了有关发展低空经济的风险防控与保障机制意见。
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正成为全球产业变革与科技竞争的新焦点。其以无人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驱动,融合绿色低碳、数实协同等特征,重构了传统交通运输业的效率边界与价值链条。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低空经济列为新增长引擎,工信部提出到2030年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在此背景下,我国交通运输投资企业如何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融合与政策协同,抢占低空经济制高点,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课题。
一、低空经济与新质生产力的内在关联
(一)技术驱动的生产力跃迁
低空经济的核心是技术密集型创新,其依托无人机、电动飞行器(eVTOL)、智能导航系统等新型装备,推动交通运输从“地面平面”向“三维立体”转型。例如,无人机的自主飞行技术结合AI路径优化,可将物流配送效率提升30%以上。这类技术突破不仅降低了传统运输成本,还催生了“低空+物流”“低空+应急救援”等新业态,体现了新质生产力“技术跃升—场景创新—价值重构”的递进逻辑。
(二)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新质生产力强调资源集约与环境友好,而低空经济通过电动化、轻量化技术实现低碳转型。例如,电动无人机的碳排放仅为传统燃油运输工具的1/5,氢能飞行器的应用进一步拓展了清洁能源场景。交通运输投资企业可通过布局新能源充电网络、循环经济体系,将绿色发展嵌入产业链全环节。
(三)数实融合的产业协同效应
低空经济高度依赖数字技术赋能,如5G通信、区块链和空域管理平台的深度融合,可实现飞行器全生命周期监控与数据共享。这种“空天一体、万物互联”的生态体系,推动了交通运输业与高端制造、信息产业的跨域协同,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倍增效应。
二、我国低空经济发展的现状与风险挑战
(一)政策红利与市场潜力
我国已构建从中央到地方的低空经济政策框架。工信部《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明确“低空+物流”“低空+城市交通”等七大重点方向;广东省去年出台《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提出六大重点任务,今年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又提出构建“1+3+N”低空经济产业布局,目标是到2026年低空经济规模超过3000亿元。市场层面,2023年全国民用无人机交付量超317万架,通航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60%,文旅、物流、应急救援等场景需求持续爆发。
(二)核心瓶颈与风险挑战
- 技术短板:关键零部件(如高能量密度电池、飞控系统)仍依赖进口,国产化率不足30%;
- 空域管理:低空空域划设与动态管控机制尚未完善,跨区域协同存在障碍;
- 安全风险:无人机“黑飞”事件频发,反制技术与监管体系亟待强化;
- 商业模式:初期投资大、回报周期长,企业盈利模式尚未成熟。
三、交通运输投资企业发展低空经济战略路径
(一)技术创新:构建自主可控的装备体系
-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聚焦电池、电机、飞控系统等“卡脖子”环节,联合科研院所开展联合攻关。例如,投资轻量化复合材料研发,提升无人机载重与续航能力;
- 布局前沿技术储备:加速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商业化进程,探索氢燃料电池与太阳能动力技术,抢占下一代飞行器技术高地;
- 打造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低空通信网络(如5G+北斗)、数字化空管平台,实现飞行器实时监控与协同调度。
(二)产业融合:拓展多场景应用生态
- 物流领域:构建“干线—支线—末端”三级低空物流网络。例如,在城市群间布局货运无人机航线,解决偏远地区“最后一公里”配送难题;
- 应急救援:开发模块化无人机救援系统,集成医疗物资投送、灾情监测等功能,提升应急响应效率;
- 文旅消费:联合景区运营商开发低空观光项目,引入eVTOL打造沉浸式旅游体验,预计2027年文旅领域需求超5000架飞行器;
- 城市交通:试点“空中的士”与智能网联汽车的无缝接驳,形成“空陆一体化”出行网络。
(三)政策协同:优化制度与资本赋能
- 参与标准制定:推动低空装备制造、空域管理、数据安全等标准体系建设,抢占行业话语权;
- 争取试点示范:依托地方政府专项债与产业基金,申报低空经济示范区,获取税收优惠与空域开放政策支持;
- 创新融资模式:设立低空经济产业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探索资产证券化(如飞行器租赁ABS),盘活存量资产。
(四)绿色转型: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
- 推广清洁能源:投资建设无人机充电站、氢能加注站,推动电动飞行器占比提升至50%以上;
- 构建循环经济:建立飞行器回收与再制造体系,通过旧机翻新、部件拆解降低资源消耗;
- 碳足迹管理:引入区块链技术追踪碳排放数据,参与碳交易市场,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五)区域协同:打造产业集群与开放合作
- 建设产业园区:联合地方政府打造低空经济产业园,集聚研发、制造、运营企业,形成规模效应。例如,郑州航空港可延伸航空航天产业链,布局无人机总装与测试基地;
- 跨区域联动:推动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圈共建低空经济走廊,实现空域资源共享与航线互联;
- 国际合作:通过技术引进、合资建厂等方式,参与全球低空经济标准制定,输出“中国方案”。
四、风险防控与保障机制
(一)安全体系建设
- 部署低空监视雷达、光电反制设备,构建“探测—识别—处置”一体化安防网络;
- 建立飞行器适航认证与保险机制,降低运营风险。
(二)人才培养与储备
- 联合高校开设低空经济专业课程,培养飞行器设计、空域管理等复合型人才;
- 设立专项奖学金,吸引海外高端技术人才回国就业。
(三)动态监管机制
- 利用AI与大数据技术实现空域动态划设与流量监控,平衡安全与效率;
- 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整合军方、民航、地方政府管理职能。
五、结论与展望
低空经济不仅是交通运输业的革命性突破,更是新质生产力在空天领域的具象化呈现。我国交通运输投资企业需以技术创新为核、场景应用为翼、政策协同为基,构建“装备—场景—生态”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未来,随着低空新基建的完善与商业模式的成熟,低空经济有望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支柱,而交通运输投资企业将在这一进程中扮演关键角色,推动中国从“交通大国”迈向“空天强国”。
陈楚宣
硕士研究生学历,正高级会计师、高级经济师、高级国际财务管理师。现任广东城市交通投资有限公司、广东利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曾任广东省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会计师、战略发展部部长。陈楚宣先生多年来一直从事公路工程建设财务管理工作,在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公司治理、高速公路项目投融资与资产重组、绩效考核、上市公司资本运作、企业资金管理、成本核算管理及税收筹划等领域有深入研究;熟悉高速公路投资建设企业以及公路工程施工、设计与监理企业的运作及其财务管理工作;善于开展课题研究,曾在《中国总会计师》《中国公路》等国家重点刊物发表专业论文二十余篇,编著有《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设计研究》《绿色 低碳 创新:广东省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双碳”战略研究》等著作,同时还曾先后担任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广东财经大学等多所高校硕士研究生校外导师,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具有扎实的理论研究水平与较强的专业工作能力。
本文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请读者仅做参考。内容来自网络,无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