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8日,广州开发区发展和改革局、广州市黄埔区发展和改革局印发《广州开发区(黄埔区)低空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
《规划》提出了发展目标:
筑基起势期(2024-2027年):夯实基础,低空飞行服务保障能力大幅提升,推动一批包括地面起降设施、低空产业装备智造园等在内的特色产业园区和高品质产业空间建设,引育一批智能航空器整机制造龙头领军企业,初步形成整机制造全产业链条,积极推进城市空中交通,推动一批应用场景示范。
快速增长期(2028-2030年):构建生态,提升低空经济产业集群产业吸引力和创新引领力。到2030年,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两高两新”战略定位初步显现,产业集聚水平和创新能力居全国领先地位。
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到2030年,智能航空器整机企业不少于10 家,链上企业数量突破300家,低空经济整体规模达到600亿元左右,成为全球智能航空器重要研发制造基地和产业集聚区。
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到2030年,在智能航空器总体设计、飞控、动力、能源、材料以及适航验证等核心技术领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可控的关键零部件,延展产业价值链。建成国家级创新平台3个、省市级创新平台不少于10个,各级各类创新载体不少于30个。
基础设施体系完备。以服务整机研发生产试验、典型应用场景为驱动,开展低空信息基础设施、低空飞行保障和运营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到2030年,完成低空产业装备智造园及配套设施建设,建成2个大型起降枢纽、8个中型起降场、150个以上小型起降点。
应用场景持续创新。物流配送、航空应急救援实现规模化应用,以eVTOL、飞行汽车为主的城市空中交通实现商业化运行。到2030年,标杆应用场景不少于20个,开通20条与周边跨区接驳的航线、200条区内常态化运营的低空运行航线,飞行架次突破200 万/年。
协同管理机制健全。建立健全区内低空飞行管理服务体系,畅通与省市、军民航协调机制,在区域立体交通协同管控、多场景综合应用、多主体协调运营等方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规模化推广商业创新和管理创新成果,争创国家级低空经济发展示范区。
全面成势期(2031-2035年):低空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产业整体规模突破两千亿级。“两高两新”战略全面达成,代表中国标准的智能航空器重点产品、技术创新、产业生态、场景应用、法规标准体系全面形成,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具备国际辐射能力,中国低空经济“黄埔样本”为黄埔发展谱写新篇章。
政策文件下载: 《广州开发区(黄埔区)低空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
本文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请读者仅做参考。内容来自网络,无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